皮肤是人体中更新最快的器官。每个月表皮的外层全部更新一次,每分钟有30000个片状的死亡细胞产生。毛发和指(趾)甲也不断的自我修复和更新。皮肤反映着人体的健康情况,特别是饮食和生活习惯。皮疹、斑点、疼痛部位等问题能够反映人体的内部疾病和外部影响因子。有害的化学物质、致癌的紫外线和其他有害放射性的暴露均能影响皮肤的发育。
皮肤是人体上最大最重的器官,成年人皮肤的总面积约有1.5-2平方米,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5%。皮肤厚度为2毫米,而臀部、手掌、脚掌的皮肤稍厚,约为3-4毫米。而儿童、妇女的皮肤,要比男子的梢薄些。
皮肤不仅仅是薄层的人体防水层,也是一个有多种分化细胞构成的复杂器官,它的厚度变化很大,眼睑等精细部位仅为0.5毫米,足底等易磨损部位则厚达5毫米以上。皮肤除具有多种感觉功能之外,对于保护身体免受外界损伤、新陈代谢、调节体温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皮肤的感受功能主要有触觉、痛觉、冷觉和热觉等。
有毛的皮肤触觉比较敏感,这是因为在毛囊周围感受神经末梢较丰富的缘故。在没有毛的皮肤上触觉是由皮肤里的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来感受的。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指尖和舌尖,最迟钝的是背部和小腿。
痛觉:如果外界刺激比较轻微,往往会引起痒的感觉,刺激继续加重就会产生痛觉。
皮肤上有冷感受点和热感受点,冷点比热点要多一些,估计在全身皮肤上有冷感受点25万个,有热感受点3万个左右。一般来说,当外界温度在45摄氏度以下时,产生温热的感觉,超过45度时就会有烫的感觉,这是因为痛觉神经开始兴奋了的缘故。
皮肤的构造极为复杂,由外往里依次是表皮(起保护作用),真皮(能感受触觉的感受器)和包含着血管、汗腺、皮脂腺及神经末梢的皮下结缔组织。皮肤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成,其中一些细胞能产生毛发和指(趾)甲。一块指甲大小的皮肤包含至少十几种类型的约500万个细胞,100个汗腺,1000个触觉感受器,100多根毛发及其皮脂腺,1米长的微血管和平均0.5米长的神经纤维。
皮肤的生理机能:皮肤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对机体的健康是很重要的,人体的皮肤和其他器官一样,参与全身的机能活动,它既能放映机体内部情况,又能接受外界各种刺激,通过神经的调节,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处于对立统一状态。
⒈、保护作用。⑴对机械性刺激的保护:表皮的角化、致密,真皮和皮下组织有韧性和弹性,因此在一定的程度内,皮肤对外界的各种机械性刺激,如摩擦、牵拉、挤压及冲撞等有一定的防护能力。⑵对物理性损害的防护:皮肤角质层对电是—不良导体,所以皮肤干燥时不易受电击。正常皮肤对光有吸收能力,以保护机体内的器官和组织免受光的损伤,例如角质层可将大部分日光反射回去,又可滤去大部分透入表皮的紫外线。表皮中的黑色素对紫外线有较好地吸收和遮断作用,因此颜色较深的皮肤比较白的人,对紫外线和日光有较好的耐受性。⑶对化学性物质的防护:主要是在于它的致密角质层,对防御化学物质的渗透起重要作用,可以防止水分及化学物质的深入。另外正常反应表面偏酸性,其PH值均为5.5—7.0,受一些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皮肤有中和酸碱的能力。皮肤接触化学物质,可以引起过敏性皮炎,说明皮肤对化学物质等的防护作用,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⑷皮肤对微生物的防御作用:人体皮肤表面寄生着许多微生物,他一般不发生感染。说明皮肤有抵抗细菌侵犯的能力,这除了皮肤本身有良好的屏障作用外,还与皮肤表面PH值偏酸性,及皮肤表面脂肪膜中的某些游离脂肪酸等因素都对微生物的生长是不利的或者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完整、清洁的皮肤上,病菌是难以生存、繁殖、也是难以侵犯的。
⒉、调节与吸收作用:⑴调节体温作用:皮肤有散热和保温作用。一般人们正常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这是由于皮肤通过散热和保温两种方式参与调节而发挥作用的。当外界气温降低,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量减少时,立毛肌收缩,排出皮脂,保护皮肤表面,阻止热量的放射,当外界的气温升高时,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流速加快,汗腺功能活跃,水分蒸发就多,促使热量散发。皮肤依靠辐射、传导和蒸发来维持恒定的体温。⑵皮肤的吸收作用:皮肤的吸收作用:皮肤吸收主要靠毛囊口,由毛囊口吸收的物质可进入血液循环。通过皮肤吸收的物质有类脂质、醇类、动物油等。一般固体物质是不能通过皮肤而被吸收的。皮肤有病变时,皮肤的屏障作用遭到破坏,吸收作用增加,许多较高浓度外用药可被吸收。治疗皮肤病是,使用较高浓度外用药或较大面积使用药物时,应密切注意,由于过度吸收可以引起药物中毒。
⒊、分泌和排泄作用:皮质腺的分泌,不仅能润泽皮肤和毛发,保护角质层,防止及化学物质的深入,并有抑制细菌,排除体内某些废弃物的代谢作用。如果使用过多的糖类和脂肪类食物,会使皮脂分泌量增多。皮脂分泌过于旺盛的人,节制某些事物,对于保护皮肤也是有必要的。皮肤的另一种排泄形式是通过汗腺排出体内的汗液,与体温、气候、衣着和肌肉的运动及精神因素等有关,是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汗腺与肾脏有协作的关系,一旦肾功能发生障碍,汗腺功能就活跃起来,把体内更多的水分和废物排出,补偿肾功能不足。此外,汗液能柔化角质层,维持皮肤表面酸度,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
⒋、感觉作用:皮肤遍布冷觉、热觉、触觉、痛觉、压觉等神经末梢或神经纤维。引起感觉的刺激,作用于各种神经末梢,经过脊髓传至大脑后中央皮层,而产生不同的感觉。瘙痒使皮肤感觉的一种,其发生一般认为是表皮内、真皮层的游离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皮肤可以鉴别粗糙、细腻、光滑、坚硬、湿润、震颤,轻重及质地等。所以皮肤的正常感觉功能,对于适应外界气候环境的改变,避免机械化学和物理损伤,对日常生活和劳动等非常重要。
⒌、代谢作用;⑴碳水化合物:糖原和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正常表皮细胞中糖原较少,但在细胞分裂加速时,如银屑病,则糖原增加。糖尿病患者皮肤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容易并发细菌或霉菌感染。⑵蛋白质:表皮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在基底细胞,表皮其他各层也有不同的蛋白质合成。在皮肤内蛋白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纤维性蛋白、非纤维性蛋白及球蛋白。此外还有各种酶,与糖原合成分解有关的酶等。所以如因患病而有大量角质剥落时,蛋白质等也可大量损失。⑶脂类:表皮中的脂类包括磷脂、脂肪酸、甘油酯、固醇类、蜡脂等。皮肤表面上的磷脂来自皮脂腺的分泌物,但未成熟的腺细胞内则主要是不饱和甘油酯。当营养缺乏时,脂肪酸和磷脂部都可被氧化而产生必要的能量。表皮的通透性也与细胞膜中的磷脂的生物物理功能有关。胆固醇及主要脂肪酸对表皮细胞的成熟和角化过程有一定影响。在儿童皮肤表面的脂膜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它主要来自表皮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高而皮肤表面的胆固醇含量减少。成人皮肤表面脂膜的脂质主要来自皮脂腺。⑷水和电解质:皮肤是储存水分的重要器官之一,当体内水分增多或减少时,皮肤上可表现出相应的症状。皮肤有损伤时,一般可引起钾的减少,而钠和水增加。因此,限制水和盐类的摄入,对于皮炎、湿疹等病有一定好处。
⒍、免疫作用:皮肤参与变态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由于表皮的屏障作用和真皮中广泛存在的吞噬细胞及免疫物质,组织了各种微生物的侵入。机体对外源性物质的变态反应常常首先出现在皮肤上。例如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皮炎,食物引起的荨麻疹,化学物质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等。皮肤还可以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用某些抗原性物质做皮内注射,观察皮肤反映可以协助诊断。此外皮肤试验还可以测定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的过敏情况。例如青霉素皮肤试验,链霉素皮肤试验等。
7、皮肤的颜色:正常的肤色来自于四种色素,即氧化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胡萝卜素和黑色素,表皮黑色素的含量多少是决定人的肤色的关键。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内生成,它的生成过程是由酪胺霉氧化酪氨酸而形成的,因此,皮肤的颜色与黑色素合成的整个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