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

2024-03-30 19:48
23

我从2007年传播传统养生文化至今,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基本上成了医生的口头禅;看病吃药在现有教育体系影响下已经深入民心。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基本上处于过度治疗状态。更有甚者打着中医养生旗号,把救急的手段:食疗、草药、汤熨、针石、按摩、刮痧、拍打等救急的方法,当成养生手段用于养生馆……如此下去,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的称号、将会消失在历史长河。

为什么不治已病治未病?古人早就意识到,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无法治愈的事情,疾病只能越治越重,最后死在病床上。疾病的形成是由人类,祖祖辈辈在日常生活方式中的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九种生活习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最后以基因的方式遗传到下一代人身上。如果,你继续维持着不良生活习惯,就会以疾病的形式展示出来。

古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因为疾病往往是由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古人提出了“上医医国”的概念。因为上至圣贤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每天都有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九种行为。

上医医国属于预防层次。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这九种生活习惯培养,肯定就会产生致病因素,累积到身体承受不住时,就会以疾病的形式展示出来。

中医医人属于激发潜能的层次。人体是一个力学组织结构,无法避免地心万有引力形成的重力加速度。肌肉、肌腱和韧带三者之间的拮抗力,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也无法避免的事情;如果不通过相应的手段开发人体潜能,随着年龄增加,肌肉、肌腱和韧带三者之间的拮抗力会越来越大,气血运行阻力也会随之增加;人体机能在气血不足的状态下,不仅细胞再生所需的能量无法运达,细胞再生产生的垃圾也无法运输出去。日积月累,体内垃圾堆积如山,细胞再生力、免疫力等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气血运行阻力不降低,各类进补的营养素反而会形成新的阻碍气血运行的因素。

人体的身体素质好坏,是由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决定。控制率高、协调性好的人身体素质就好;控制率低协调性差的人身体素质就差。也可以这样说,父母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后代的身体素质。

人体潜能开发,开发的就是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的提升,必须依靠运动才能达到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对提升人体神经系统控制率和协调性有益。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类运动,最多只能开发人体某部分的协调性,甚至还会破坏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如唱歌,跑步、打球、武术套路、技击、气功、静坐等活动,最多只是起到了局部神经系统的协调力增加;而无法增加整个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

因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和脑干分别控制着人体不同部位的肌肉纤维、肌腱和韧带。任何一种单一的运动都无法锤炼到脑、脊髓和脑干组成的神经系统;任何一种单一的运动,最多只能增加某部位的协调性或灵活度。

提升神经系统对人体控制率和协调性的运动,表象是呆板僵硬的状态;因为肌肉、肌腱和韧带统一运动时,从头到脚的每一处的关节处于延伸打开状态,这种状态是无法做到灵活多变。所以,杨澄浦老先生在回答什么是太极拳时说:“手舞之,足导之,呆若木鸡”。

肌肉、肌腱和韧带在做统一延展运动时,才能保证全身气血运行通路的顺畅,才能保证气血进入到骨髓、脊髓、脑髓、细胞核内,人们俗称易筋洗髓。

易筋洗髓不是功法,而是气血运行通路顺畅的最终解释。在运动的过程中,发力点、发力角度、发力顺序有一点错误,在运动中都无法达到易筋洗髓的效果。所以具备养生价值的运动,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保证气血运行通路的完整性;维护神经系统上下行传导通路的完整性,人体细胞才能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再生。

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适当合理的运动。运动只是一种提前的规划。

毁灭一个名族,不是枪炮和金钱,而是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正在被救急文化和养生文学取缔。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分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和下医医病三个层次;目前只剩下了下医医病的东西。上医医国和中医医人属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范畴,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更是维护身心健康的精髓;但基本上被文凭制教育给封杀了(从宪法第二十一条就可以看出),文凭制教育封杀了宪法赋予老百姓的权力。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