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疾病

柔弱胜刚强

2024-02-26 20:53
13

我1988年初中毕业,开始在民间四处游走学习。经常遇到身体素质好的人,从小没有生过任何疾病,但是基本上都是年纪轻轻无疾而终,平均寿命不足40岁;一些病秧子反而很长寿。

人体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但与机器不一样的是人体具备再生能力,其潜能需要不断开发,才能逐渐发挥到最佳状态;而机器的潜能则是固定的状态,只要前期磨合好了,就能发挥全部的功能。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身体素质好的人,只是代表了父母辈的身体素质好,父母的身体素质相对于儿女身体素质而言就是先天;但是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埋下了病灶;虽然没有形成疾病显现,但会遗传给后代子孙;而且是身体素质越好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因不良习惯所形成的病灶,隐藏的越深。说句很不客气的话,一些家族性遗传疾病,实际上是从祖上几辈子遗传下来的因素。

身体素质好的人相对于身体素质差的人,神经系统对人体控制率和协调性较高。人体就像一座化工厂,无时无刻的运转着进行化合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参与进来。身体素质好的人,参与的细胞就多一些;身体素质差的人,参与的细胞就会少一些。人体细胞总数是恒定不变,不会因身体素质好坏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身体素质好的人储备细胞数量与身体素质差的人相比储备细胞量相对较少。

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在15-35%左右,身体素质好的人高一些,身体素质差的人低一些。好比肌肉纤维有一万根,一根肌肉纤维能产生0.15千克的力量。控制率在15%的人产生的力量值是1500千克的力量;控制率载35%得人产生的力量值是3500千克。在神经系统统一指挥下,肌肉纤维产生的力量值刚好是生理需求值;大约在控制率的25%左右,这就是神经系统对人体协调性。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身体维持生理机能正常运作的细胞,远远低于人体细胞总量。只有在应激反应时,才能完全发挥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但这一协调性也是需要训练才能完全开发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因不良习惯形成的致病因素,会对全部细胞产生作用;当神经系统对人体细胞的协调性低于控制率的25%时,身体就会产生不适,出现小毛病;低于20%时就会产生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病。但这一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所以,在同样生活环境里,神经系统对人体控制率和协调性高的人,不易得病;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低的人就容易得病。但在现实生活中,致病因素一旦超出身体的承受力时,往往是身体素质差的人,因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低,反而能储备更多的再生细胞,用于身体的新陈代谢——柔弱胜刚强。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没有疾病:一、死人;二、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达到100%的人。有问题就求医问药,把疾病当做死敌,是现在多数人接受的统一认知。压根从心里就没有意识到疾病,代表着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是人体再生能力的体现、也是对你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警示。我们人体出现问题时,就会以疾病的形式向你展示;提醒你改变原有错误的生活习惯……但现代多数人都是寻医问药,治疗成为了常态。

身体素质好的人寿命反而不如身体素质差的人寿命,这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率和协调性决定的因素。在相同的环境中,身体素质好的人相比较素质差的人,神经系统对人体控制率和协调力相对较高,细胞再生力较高,抵抗疾病的能力高。但人体细胞是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在我们人体进行新老细胞交替代谢时,就意味着身体素质好的人,所需代谢的细胞要高于身体素质差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身体素质好的人,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这九种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就容易积累更多的致病因素,而这些致病因素就是潜藏在体内的病灶,如果不激发出来,当人体细胞新旧交替时,带有致病因素的细胞就越多,当损伤细胞超过了,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时,就会发生英年早逝的现象。相反身体素质差的人,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下,因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率和协调性低,反而致病因素较低,反而容易长寿。这就是为啥老子在《道德经》里写道:柔弱胜刚强的原因。

慢性病之所以难以康复或除根,不是医院的医疗水平不行,而是医院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医院本身就是救急的场所,却承担了维护身心健康的责任。身心健康的维护和管理是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医生手里。所以才有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扁鹊说他的医术在三兄弟中最差的原因。如果你漠视神经系统带给你的警示——疾病;那迟早就会处于小病不养成大患的处境。

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不是药食同源的理念,而是从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这九种行为习惯中,预防各类身体不适的起始,是每个人必须遵循的准则——上医医国。

而导引术则是追寻更高的生活品质,提升身心健康素质的准则——礼记·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至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知有也。”

待续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